${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教育频道>>教育频道-维权
沈阳沈北新区3天发生电诈警情10起 2起发生在校园

2022-05-18 08:39:45    来源:沈阳晚报 分享到:

2022年春季学期已经过去了五分之三,在此期间,高校密不透风的防疫措施,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沈阳警方也预判到,其间校园内能发生的警情,可能就只有电信网络诈骗了。公安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专院校没有一丝懈怠,自从3月初部署开展全市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以来,成效非常显著。3月1日至今,全市大专院校师生被骗警情同比下降了44.1%,损失金额同比下降了82.8%。

A

沈北通报3天10起电诈案,2起发生在校园

近日,沈北新区区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关于电信网络诈骗情况的通报,通报称:5月10日至5月12日,沈北新区发生电信网络诈骗警情10起,分别为:网上刷单做任务诈骗4起、虚假投资诈骗2起、冒充客服诈骗1起、网上交易游戏账号诈骗2起、网上贷款被骗1起。损失金额合计9.42万元。

此时正值全国“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只有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反诈宣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

说到沈北新区,这是一个城市、城乡、农村相互交织,实有人口近70万的复杂地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概率与地区人口数量成正比,3天时间发生10起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发案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可控的正常范围内。反诈民警都有同感,只要辖区内高校多,就一定会拉高本区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量。沈北新区有14所高校,在校师生人数达11万人,占全区实有人口的17%。通报中的10起案件,有2起发生在高校,分别是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B

用数据说话,大专院校反诈工作有提升 

3天内发生的警情可能不具有代表意义,因此警方调取了今年3月份至今的数据: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3月份发生3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App做返利任务被骗2000元、网上交易游戏账号被骗500元、被冒充熟人诈骗300元);4月份零发案,5月份目前为2起(网上交易游戏账号被骗8000元、被冒充熟人诈骗500元)。

从发案趋势和数量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对反诈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宣传教育的劲头不能松懈。

沈阳师范大学从3月1日至今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警情14起,损失金额7.65万余元。诈骗手段几乎涵盖了所有校园高发电诈类型,其中冒充熟人诈骗4起,虚假中奖诈骗3起,做任务返利(刷单)4起,网络交友诈骗1起,网络游戏装备交易诈骗1起。与去年同期相比,沈阳师范大学的警情数量减少了48.14%,成绩斐然,但反诈工作仍任重道远。

C

学生有需求,亟待校园反诈“防火墙”

前面提到,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量与人口成正比,但是在高校有一点不同。因为校园相对封闭,行政手段、教学手段、校园文化,这些都是反诈宣传的有力途径,宣传工作是否重视,是否做得到位,从发案数字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所有学校都在为打造“无诈校园”做着大量宣传工作,有的学校将学生安全与教学质量同等对待,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每天进行线上线下提醒,一旦发现学生被骗,学校会立即倒查宣防漏洞,相关责任人还会受到通报和处罚。

但是,一些高校的反诈宣传工作,可能仅仅是保卫部门在做,其他部门的反诈合力尚未形成。

一项针对全国10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09%的受访者曾掉进诈骗陷阱,50.98%的受访者身边人有被骗经历,95.59%的受访者期待反诈教育进校园。可见,在反诈这件事上,学生们是有强烈需求的,确有必要让反诈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构筑起校园反诈“防火墙”。

D

反诈方式五花八门 力求“入脑入心”

可能还会有人提出疑问,都已经是大学生了,还会被骗吗?在这样的思维路径中,反诈宣传很难入脑入心,简单的“转发”已不足以让学生们学会反诈技巧,反诈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方面都需要“升级换代”。

有学校将反诈标语印在凉茶和折扇上派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组织全员参加反诈讲座,北京多所高校成立了校园反诈中心,国家反诈中心更是利用直播、连麦、MV、小剧场、全民反诈接力等方式“花式反诈”,为学生们上好反诈第一课。

有的高校则把反诈小妙招、简单易懂的口诀等,印在卫生纸上,发放给同学们。高校不是密不透风的象牙塔,大学生无法绝缘于外界五光十色的诱惑。面对网络诈骗变化多端的新套路,案例是最好的法治教科书。反诈宣传不能只存在于学生的课外时间里,需要在课堂上做好以案释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到电诈的危害,用主动作为帮助大学生不再雾里看花。

对于心思单纯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更有必要来一场全面的素养提升行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也能终身受益,让“校园反诈”成为一门直抵人心的必修课。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硕

责任编辑:张越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