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教育频道>>教育频道-共话教育
“走进教育深处——教育领航者的思考与创新”主题专访 【李锦韬先生篇】

2025-07-31 17:16:26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在教育的长河中,李锦韬先生如一株长青松柏,将根须深扎于教育的沃土,用年轮镌刻下“立德、立功、立言”的生命刻度。从沈阳134中学的废墟到全国教育改革的高地,他以铁骨柔情书写的教育史诗,一直在杏坛回响。

一、破局者的铁与火

1983年的沈阳134中学,是教育版图上一块结痂的伤口。10.7%的及格率像一道冰冷的符咒,“三类学校四类苗”的标签背后,是教师办公室里熄灭的灯光,是家长眼中黯淡的希望。47岁的李锦韬踏着顺口溜“山变,水变,一三四面貌难变”的自嘲声而来,手中没有现成的药方,只有一颗滚烫的教育心。

深夜办公室的灯火是他的战旗。他在教师家中的藤椅上久坐,听尽职业倦怠的叹息;在斑驳黑板前躬身示范,用粉笔头敲碎“填鸭式”的桎梏;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信念,熬成教研组里渐起的讨论声。当那台唯一的油印机旁现分层设计的教案,当调皮学生的课桌前多了服装裁剪的卷尺,死水开始涌动——这不是奇迹的突然降临,而是教育者用真诚焐热的冰封。

二、改革者的知与行

李锦韬的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凌空蹈虚的口号。“四个转变”的提出,像四把钥匙打开了教育的秘境:课堂从教师的舞台变为学生的原野,知识传授化作能力生长的雨露,“学会”的终点成了“会学”的起点,“一刀切”的教案里长出因材施教的枝芽。他让42名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学生单独成班,不是隔离,而是为每颗种子寻找适合的土壤——一年后,这些曾被放弃的孩子全部升学或就业,用成长证明教育的温度。

他独创的“四维育人体系”,是教育智慧的结晶。学校的黑板、家庭的餐桌、社会的街巷、自我的心田,四方合力织就一张成长的网。当他在妻子手术当日仍伏案修改改革方案,当他亲自带的毕业班平均分跃升30多分,这些细节早已超越了制度设计,成为最动人的教育宣言: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浸透着践行者的赤诚。

三、布道者的光与热

1986年,当134中学的经验通过《光明日报》传遍全国,上千所学校的取经者踏破校门时,李锦韬的目光已越过校园围墙。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的会议室里,他发起成立的全国初中教育研究会,像一盏灯照亮了更多教育洼地。《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的课题报告里,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一个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他深知,教育的困境从来不是抽象的,破解之道也必须贴着大地行走。

九旬高龄的他,家中最醒目的不是“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而是学子们泛黄的生日贺卡。2023年视察134中学新校区时,他紧握青年教师的手说:“分数是暂时的,塑造健全人格方为根基。”沙哑的声音里,藏着一个教育者穿越半个世纪的坚守。每日研读的教育期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此处可结合辽宁课改实践验证”,见证着一颗永不褪色的教育初心。

四、守望者的魂与骨

顾明远先生用“松树、小草、大海、细雨”勾勒他的风骨,恰如其分。他的坚守如松,在教育改革的风雨中挺拔;他的学习如草,于任何境遇都能扎根生长;他的胸怀如海,对曾批评他的教师仍亲笔写推荐信;他的行事如细雨,让教育的改变悄然发生。

从134中学的废墟到全国集团化办学的标杆,从“四类苗”的标签到清华北大学子的摇篮,李锦韬用毕生证明:教育的奇迹,从不依赖先天的禀赋,而源于对每一个生命的信任。他留下的不仅是“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思国家千秋”的理念,更是一种信念——教育者的双手,既能扶起跌倒的学校,更能托举民族的未来。

这株屹立杏坛的松柏,至今仍在春风中舒展枝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者,从来不是时代的过客,而是用生命为教育写下注脚的守望者。当后来者仰望他的身影,看到的不仅是一座丰碑,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教育应有的模样。

李锦韬简介:

李锦韬简介: 男,1936年4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1955年参加中学教育工作,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作。1983年,从高中毕业班教师岗位调任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任副校长,1985年初任校长,1991年任沈阳市和平区教委主任兼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校长。1995年5月筹建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1996年10月起历任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执行会长、荣誉会长。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普教战线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辽宁省首批功勋教师,辽宁省模范教育工作者;沈阳市教育专家,沈阳市建国六十年劳动功勋等4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004年9月,应全国总工会邀请,他参加了建国五十五周年庆祝活动。2008年被邀请参加中国工会十五大。2010年、2015年两次,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劳模大会。2013年被新华网评为中国教育功勋人物。2015年获得中国好教育最高奖项“烛光奖”。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