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多年前的劳动课回来啦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而话题“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也冲上热搜。
新规中对于煮饭方面的劳动课程内容有细化的标准:第一学段(1至2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第二学段(3至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如加热馒头、包子,煮鸡蛋、水饺等;第三学段(5至6年级),做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第四学段(7至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调查
那一年,我第一次煮饭
中小学生对于“学会煮饭”期待吗?现状如何?70后、80后、90后对于煮饭有哪些记忆?对此,记者在高新区普罗旺斯学校和大连市第一中学面向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了“你第一次煮饭时几岁”的小调查。
调查显示,70后人群中,第一次煮饭在10岁前的占40%;80后为30%;90后为20%。第一次煮饭在18岁之后的,70后为3%;80后20%;90后30%。中学生中有近半数的学生是在5、6年级参与煮饭的,其中很多是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第一次尝试,如帮厨主题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或节日期间包饺子等传统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学校教育引导其参与煮饭等劳动实践活动非常有效。
记忆
一粥一饭承载着对家人的深爱
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汪洋是70后,她告诉记者:“第一次做饭时我还不满8岁。做饭的动机既简单又复杂,只为看到母亲的笑容。那时母亲工作任务重、压力又大,到家后还要忙着做晚饭。我努力压制对火的恐惧,模仿母亲做饭的方法,尝试着做家里常做的芸豆炖土豆,还学着在锅中放一小钵米饭,一块儿炖上……后来母亲不止一次提起那次晚饭,每次说起来都语透温柔、眼溢慈爱、面露笑意,仿佛那简单的一饭一菜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汪洋这样第一次煮饭就很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很多70后、80后记忆中,第一次煮饭都或多或少有些慌乱,吴少鸿包的酸菜包子没放盐又少油少肉,妈妈尝了一口直呼“太酸了”;崔灿学着炒韭菜火大了又黄又干,妈妈哭笑不得地说“孩子,你没放油”。不过,这第一次的慌乱并没有影响他们做饭的热情,何春晓说:“从小学二年级尝试做饭开始我就喜欢上了厨房,每次看到家人微笑着品尝我做的饭菜时,都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相比起来,90后和00后们的第一次煮饭成功率更高。他们通常都有家长从旁指导,还可以对照着网络上的菜谱和视频边学边做。赫诗涵对照视频做了四道家常菜,虽然味道算不得好吃,但一家人还是吃得特别尽兴;郑宜轩初一时在厨房“见习”了好久,才掌握了切丝、调节火候、翻炒的各种技巧;而倪俪祯是在小学六年级学校举办首届“美食节”时,在妈妈的“监督”下做出了肥而不腻的鲜香红烧肉。她说:“这道红烧肉是每次去乡下奶奶家都能吃到的美味,那年春节,我如愿地让奶奶品尝到了我亲手做的五花肉,奶奶特别开心,赞不绝口。”
师说
玩着学,学着玩,厨房亦是好学堂
大连市第四中学心理教师杨左月告诉记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煮饭是一种非常好的综合锻炼。为了做好一顿饭,孩子要调动起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做好统筹和设计,一道道工序是手忙脚乱还是有条不紊,取决于做菜前的思维能力和统筹安排;其次,要直观了解、合理选择各种食材,做好取舍,荤素搭配,既美味又营养均衡;还有,案上刀工手眼合作、灶上炉间细心控制,加上体力支持、反应灵敏、身体协调、综合判断,整个就是绝佳的感觉统合训练课。而且,挑选食材、煮饭,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简单的拖地、收拾房间比起来,厨房里烹炒煎炸的学习过程更有趣更奇妙,对孩子的成长好处多多:可以融洽亲子关系,可以为居家网课的生活增添色彩,还可以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煮饭可以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的体验,和家人一起品尝的快乐、获得家人的肯定与赞许等,都能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获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幸福与骄傲,促进孩子继续完善自我,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玩着学,学着玩,厨房亦是好学堂。
亲子之间“懒妈妈”的如画早餐
不知你是否品尝过纯手工制作的三层慕斯生日蛋糕、元宵佳节的“冰墩墩”红豆汤圆、炎炎夏日里浪漫加冰的mojito、寒冷冬日里热气腾腾的肉馅大包子……幸运的是,这些,我都体验过、经历过、品尝过。
我的妈妈是一名大学老师,她的网名叫懒妈妈,但她一点儿都不懒。她是一名美食爱好者,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早上,她会提前一个小时起来为我准备早餐,等到我起床后,来到餐桌旁,映入眼帘的是她那如画一般的美食。霎时,学习的忙碌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拂面的阳光与微风。叉一块水果放在嘴里,满是淡然的清香;大快朵颐烤羊排,洋溢着浓郁的幸福味道。
一开始,因为我的挑食,妈妈无奈之下开始尝试将普通的饭做成各种造型,结果一做就是5年,日日不重样。渐渐地,我从不关心早饭变成开始询问明早吃什么,从没食欲不想吃变成了主动做到“光盘”。如今,造型餐已然是我们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丽的图案与精美的口感兼俱,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无论是生日那天刻着我名字的面条、中秋佳节小狗形状的月饼、中考之日用火龙果拼出的金榜题名,还是过年时夹着奶酪和生菜的汉堡老虎、520真情告白的杨枝甘露、奥运会期间涂上芝麻酱的面包五环……不胜枚举的造型、意蕴丰富的设计、美不胜收的图画,宛若饕餮盛宴。妈妈用爱拼出春夏秋冬,用情酿造人间百味。
我也曾问过妈妈,每天早起一小时做早餐值得吗?她告诉我,生活需要仪式感,看似不起眼的早餐蕴含了她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做创意早餐和艺术创作一样,我会乐在其中。”于是,妈妈五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每逢大事,她会用早餐表明态度;佳节之际,她会用早餐寄托思念;平凡日子,她会用早餐祈求幸福。天生有颗艺术细胞的妈妈,用刀叉作笔,用酱料做墨,用餐盘做纸,勾勒出一个又一个故事,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画卷。逐渐地,我也开始尝试做饭,模仿她的动作,跟随她的脚步,虽然笨拙,虽然手忙脚乱,但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让我尽享劳动成果,沉浸在烹饪与艺术创作的乐趣中。
跟着妈妈学做饭,感觉跟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也更能理解她的坚持与热爱了。
“生活很苦,自己加糖,最后的期待,叫未来可期。”尘世间,纷繁错杂,我们很容易被外物所左右情绪,但我妈妈用她如画的美食,让我守住内心中的小确幸,使我平凡的生活中,有了一束光。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孟清 朱端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