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教育厅、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主办的辽宁省第十届大学生戏剧节开幕式在大连开发区大剧院举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教工委书记靳国卫,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伟才,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邵玉英,省教工委副书记李显通,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副书记崔洪奎,大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铁钧,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冷雪峰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辽宁省内部分高校的师生代表、戏剧界专家及媒体记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秋意盎然的剧场内青春涌动,戏韵飞扬。开幕式在大戏节宣传片的播放中开场。随后,由大连艺术学院与沈阳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本届戏剧节主题歌《青春剧场》响起,激昂的旋律点燃现场气氛。歌声既传递出青年学子对戏剧艺术的炽热追求,也象征着戏剧事业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标志着这场为期一个多月、覆盖全省高校的戏剧艺术盛宴正式启航。
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邵玉英在致辞中指出,辽宁省大学生戏剧节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园戏剧品牌。本届戏剧节以“戏梦青春,薪火相传”为主题,旨在鼓励青年学子以戏剧演绎青春梦想,同时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她表示,辽宁省文联将持续擦亮这一品牌,加强戏剧人才培育,为“文艺辽军”积蓄后备力量。
在随后的启动仪式上,濮存昕、靳国卫、刘伟才、邵玉英、李显通、崔洪奎、郭铁钧共同登台,将手轻触启动球。霎时灯光亮起,大幕徐开,第十届大学生戏剧节的LOGO缓缓升起,标志着辽宁省第十届大学生戏剧节正式拉开帷幕。
作为本届戏剧节开幕大戏,大连艺术学院原创话剧《向天而行》精彩上演。该剧以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一本解密档案为线索,巧妙地将时光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剧情讲述了一对爱国知识分子夫妇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隐姓埋名、相继投身于这项关乎国家命运的伟大事业,最终在戈壁深处的发射基地重逢的故事。话剧深刻展现了老一辈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演出现场,演员们凭借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演技,生动刻画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时空,与英雄人物共情,感受那段艰苦卓绝又热血沸腾的岁月。剧目不仅呈现了科学家们挥洒汗水的科研攻坚,更通过细腻的情感叙事,引发了观众对民族历史、时代责任与未来担当的深刻思考。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刘振国在剧目首演观后评价道:“《向天而行》不仅仅是一部话剧,还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藏的爱国情怀与集体精神。”
辽宁省大学生戏剧节自创办以来,始终紧扣时代主题,注重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通过“一剧一评”、专家指导等机制不断提升作品质量,积极推动戏剧艺术回归本体。在专业戏剧家与校园创作的良性互动中,作品得以持续打磨,不同高校间的创作交流平台也日益拓宽,使戏剧节成为有效的育人载体,为戏剧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力量。
大连艺术学院是辽宁高校深化戏剧教育改革、提升戏剧创作水准的一个生动缩影。该校长期推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耦合,十二年创作十二部原创大剧,构建了“三贯四融五化”新文科育人体系和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双轮耦合”育人新模式。在近期举办的第二届戏剧周中,集中展演了《这是最后的斗争》《楼梯的故事》《奋不顾身的爱情》等多部剧目,并邀请了濮存昕、萨日娜、张秋歌、马路等业内专家举办系列大师讲座,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紧密衔接,行业资源与校园创作的深度融合。这种对戏剧艺术规律的尊重,对作品质量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复合型戏剧人才培养的重视,正是当前戏剧界所倡导的“回归艺术本体”“尊重创作规律”等改革理念的积极呼应和具体实践。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