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教育频道>>教育频道-动态热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践行“三个促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2025-08-27 13:45:47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与时代脉搏,创建了以“促进思想引领、促进文化交融、促进成长成才”为核心的“三个促进”工作体系,在思想深处筑牢根基,于文化交融中凝聚共识,在服务发展中汇聚力量,遵循少数民族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促进思想引领,筑牢意识根基

切实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民族教育学院成立于2010年,十余年来学院坚持把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内部治理体系等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组织保障、教育管理、服务支持等方面细化工作流程,确保国家民族政策落实到位。

始终把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坚持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学院每周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宗教信仰等情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坚决防止校园宗教传播。学院曾先后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风俗文化》《雷锋精神概论》等必修课程,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的自觉树立,领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的真正含义。2017年,教育部对全国42所国家财政拨款的预科基地开展办学状况评估,学院名列第一。

坚持把人才培养抓在手上。学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党建工作,以党建带团建,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学院每年有500余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院学习,他们在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层次差异大、开展教学难度大的实际,持续推动教学改革,实行小班授课,对英语课程进行分级教学,面向医学学生开设基础化学,面向理科学生开设物理和化学,针对学业警示学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促进文化交融,构筑精神家园

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特色课程,结合“四史”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院组织师生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学校的校史馆、“四史”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等场所开展现场实践研学。学院还开展经常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活动,通过开展民族知识竞赛、篮球赛、专家学者讲座、演讲比赛、爱国主义影片播放、学雷锋手拉手志愿服务等活动,展示民族风情、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增进各民族学生的感情。

坚持用雷锋精神建院育人。学院利用地处抚顺是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优势,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系列活动,深入实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把《雷锋精神概论》纳入专题课,组织学生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学校雷锋精神育人展馆等场所参观,邀请学雷锋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专题授课,聘请全国学雷锋岗位标兵、抚顺“百姓雷锋”为校外辅导员。学院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雷锋日记诵读比赛,组建了“石榴籽”同心志愿服务队。在此影响下,学生们拾金不昧,抢险救人等诸多事迹被广泛宣传,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等优秀典型。

创新交融互鉴活动载体。学院连续14年组织开展了“爱我中华文化月”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舞出民族风韵,唱出团结友爱”大型文艺汇演,“红歌嘹亮颂祖国民族团结共欢歌”合唱比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主题书法、绘画、诗朗诵、知识竞赛,“多彩·石榴·家”特色寝室评比等民族文化活动。学院组织师生参加由辽宁省民委、抚顺市民宗局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队伍到街道社区和学校驻村扶贫点进行慰问演出,学院教职工到新疆开展家访、召开新生及家长见面会,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一体多元。

促进成长成才,激发建设动能

强化党建领航,增强育人合力。学校党委统筹协调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四级管理体系,不断加强新时代学习馆、党建工作室、党建活动中心、公寓党支部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五类空间”建设。学院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活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月”等系列活动,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模式。学院还建立了师生党员联系班级、联系民族生的“双联系”制度,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5年来共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592名。学院的学生社区入选了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学院直属党支部获批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践行“一线规则”,创新管理模式。学院秉持“严、爱、细”育人理念,制定“一线规则”实施方案,建立校、院领导和学生社区定点联系机制,推动校院领导、机关干部、专业教师等200余人走进社区,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释放到学生中间,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务总务后勤等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院全面实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就餐,打造“民族文化节”“民族文化周”等特色品牌,开展“舌尖上的民族特色美食”“中华传统文化交流沙龙”等互动式活动,展示民族特色饮食、服饰,表演民族舞蹈、歌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良好氛围。聘任教师班主任12人,覆盖全体本科预科生班级,针对性开展思想引领和分类指导;严格落实上课、自习、就寝“三检查”制度,推动多方力量参与一线学生工作。组织开展学生寝室标准化建设,学院宿舍标准化建设始终位列全校前茅。

坚持五育并举,服务学生成长。学院推进五育并举,落实“五帮五促”,及时发现学生学业、就业、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在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标准化配备党员之家、学业发展多功能室、心情交流室、师生研讨室、互动交流区以及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将温暖关怀与环境沁润相融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靶向决策支持。深入实施“三师”(生活导师、立德导师、就业导师)助学育人工程,坚持“扶困”“扶智”“扶志”齐帮互促。学院全体教职工全部担任育人导师,定期举行培训会,开展经验交流会,学院荣获学校“三师”助学育人先进集体。

民族教育学院以“三个促进”为抓手,使党的组织优势、思想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民族教育领域充分彰显,党建工作的“红色引擎”释放出澎湃动力,推动着各族学生思想境界、文化认同、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不断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校校园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实力量。(马曼曼)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