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感知其时代活力,2025年7月22-29日,沈阳理工大学“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团成功入选“青春传承齐鲁文脉”山东省“三下乡”专项活动重点团队,奔赴齐鲁文化核心腹地济宁、曲阜、邹城等地,开展了一场以“青春传承齐鲁文脉”为主题的文化寻根之旅。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心感悟文化精髓,在沉浸式实践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文化自信。
探秘千年济博,感悟孔孟之乡底蕴
团队走进济宁市博物馆。从大汶口陶器到秦汉青铜,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绵延生息。在济宁革命军事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与承载烽火记忆的展品,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先辈的英勇与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历史的勋章与精神的火种在此刻交融,“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每位青马学员心中。
漫步运河古岸,品味水乡灵动脉动
团队沿古运河畔徐徐而行。潺潺流水仿佛低语着千年的沉淀。驻足玉带桥、天桥闸,砖石纹理间流淌着水乡文化的独特韵味。成员们发现,沿岸的地名变迁皆与运河息息相关,它们是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观察渔民撒网捕鱼的日常画卷,更让运河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活力。
走进教师殿堂,触摸教育千年根脉
怀着对教育文明的崇敬,团队来到全国首座中国教师博物馆——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师博物馆。从孔子杏坛讲学的沉浸场景到近代教育家的手稿、民国教具,再到当代“四有”好老师的感人事迹,一部中国教育的精神史诗徐徐展开。特别是“国宝”教师霍懋征“一生四个从没有”的手迹,让成员们深刻体悟到“爱与责任”作为教育基石的永恒力量,理解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追忆铁道烽火,赓续不灭红色基因
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抗日烽火燃鲁南”“铁道飞虎出奇兵”“红色基因永传承”等主题展区,通过沉浸式体验将成员们带回烽火岁月。先辈们扒铁路、炸桥梁的无畏身姿,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热血场景,让铁道游击队精神直抵人心。这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激发了青马学员传承红色基因、以青春报国的澎湃热情。
圣城寻根,儒家智慧的青春体悟
循着历史的脉络,队员们踏入孔子博物馆。斑驳的青铜器、微亮的《论语》竹简,让“礼乐”的古老乐章和“有教无类”的思想光辉变得可触可感。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与山东科技大学实践团师生相遇,双方围绕“孔子与中国教育”展区展开热烈交流,探讨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与青年使命,并合影留念。
深入儒家文化核心区“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和邹城“两孟”(孟庙、孟府),队员们进行了深度研学:
孔府悟“礼”:在九进院落中,抬头见“圣府”金匾悟“端正己位”,低头看“诗礼传家”知“世代温度”。跨门槛、行揖让,队员们从日常细节中理解“礼”是将秩序与尊重内化为习惯,使人有度,社会有温。
孔庙沐“仁”:古柏筛影下,指尖触摸碑刻,“仁以爱人”的教诲随风入心。队员们领悟到,“仁”不仅存于典籍,更在于将关怀融入言行、体谅刻进眼神的日常实践,使人有温,社会有骨。
孔林承“孝”:石径古柏间,俯看苔痕掩映的碑刻,“孝”字的锋芒清晰可见。队员们体悟到,孝不仅是对先人的追思,更是对家族根脉的守护和责任的担当,小至念亲,大至念国,一脉忠诚在静默生长。
孟庙养“气”:古木蔽日,碑石低语,从棂星门至亚圣殿,如同展开一部立体经卷。檐下风铃似与心跳共鸣,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宣言与“仁政民本”的思想,跨越时空依然传递着温度。孟府回廊深院,一砖一瓦、一匾一架,皆在无声讲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齐家治国理念。
七月的齐鲁大地,文脉悠长,青春飞扬。沈阳理工大学“青马工程”社会实践团的此次山东之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寻根与思想洗礼。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在运河边感受脉动,在教师馆里感悟初心,在红色场馆追忆峥嵘,在圣城圣地体悟经典,学员们深刻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价值,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此行汲取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矢志奋斗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锤炼本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勇担时代使命,将青春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齐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青春光彩!
来源:沈阳理工大学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