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过75年的建设,石油石化已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血液,学校已为国家能源领域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近14万名石油化工类专业技术人才。近些年,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按照“石化+智能+绿色+安全”交叉融合理念,超前谋划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构建起了石油化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强化专业动态调整,构建石化行业特色专业方阵。一是做好动态调整工作。结合石油化工产业需求和专业动态调整办法,开展专业“调停转增”工作。2019-2025年,因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强、学生就业率低、招生生源质量差、与石化产业需求脱节严重、专业优势特色不鲜明等原因,共累计停招日语、化学等18个本科专业,停招占比近30%。二是补足石油化工产业链专业。五年来先后新增精细化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大数据应用与管理等9个新工科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链与产业链进一步对接,专业与石化产业契合度大幅提升。三是超前开设微专业。2019年结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人工智能”微专业并招生,目前已累计培养毕业生570人;2025年开设智慧炼化、工业智能与大数据等10个微专业,促进微专业与新工科新文科等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五年来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16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1个,专业质量持续提升。
强化专业建设,培育协同育人新生态。一是数智赋能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投入近千万元对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基地进行数字化升级,建成智慧工厂。利用MR、VR等技术,建设石油化工产业链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建设了80余个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立了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载体,与抚顺石化公司、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协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修订2024级和2025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产业标准、生产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教学。三是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2020年制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为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2023年建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通过专业负责人引领专业开展系统建设。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分梯度给予专业建设经费,激发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建设积极性。近年来先后获批教育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化工类教指委教学研究项目1项,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6项)。
强化质量保障,打造高水平育人体系。一是建立校院两级督导体系。围绕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全环节,按照工程教育认证制定检查标准,校内二级学院督导组根据标准开展全面检查,校级督导则针对重点环节进行抽查检查,校院两级坚决落实持续改进,构建“标准-检查-评价-改进”质量管理闭环。二是建立专业建设成果校内评价机制。围绕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人才培养全环节,设立评价指标,制定评价体系,每年开展一次专业建设成果评价,公布评价结果,提出专业建设优势与不足。三是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利用校内实物仿真基地、到龙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机会对近300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中青年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并将学习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连续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列省属高校前列,连续两年荣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考核一等奖和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展望未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继续以打造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万亿级产业基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做好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工作,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我国能源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